时间: 2025-09-14 13:34:51 | 作者: 竞技宝测速站网址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发布通知称,2025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材料已在其工作单位及相关单位公示,并附上了材料公示地点的汇总表格。根据相关规定,有效候选人公示期 15 天;担任党政负责人的有效候选人公示期 20 天。如对有效候选人有情况反映,可在 9 月 20 日前将实名书面信件寄至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逾期不予受理(以寄出日期为准)。(中国科学院)
2025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付巧妹、朱松纯、胡海岚、陆朝阳、耿美玉等多位学者入选
央视新闻消息,在 9 月 5 日召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2023 年 4 月,在中国航天大会的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有关专家这样认为,已经通过比较直径、半长轴、轨道倾角等参数,初选出了 10 颗备选小行星,其中直径最大的为 89 米,最小的为 24.3 米。
此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曾在 2022 年成功实施了“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利用速度极快的航天器成功撞击了目标小行星 Dimorphos,完成世界首个行星防御技术演示。研究人员估计这次撞击将使 Dimorphos 的轨道长度缩短约 1%,相当于将轨道周期减少约 10 分钟。后续观测显示,DART 任务令小行星表面喷射出了约 1.6 万吨尘埃与岩石,其对小行星产生的推力远超航天器本身的撞击力,改变了这颗近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央视新闻,上游新闻)
近日,美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Anthropic 同意支付至少 15 亿美元,与多名书籍作者达成版权集体诉讼和解,解决其在没有经过授权的情况下盗用约 50 万本书籍训练聊天机器人 Claude 所引发的法律争议。若法院批准,该和解协议将创造美国版权诉讼史上赔偿金额最高纪录。
根据协议,受影响作者将获得每本书约 3000 美元的赔偿,Anthropic还将销毁从盗版网站下载的原始文件及所有副本。原告方包括作家安德里亚・巴茨(Andrea Bartz)、查尔斯・格雷伯(Charles Graeber)和柯克・华莱士・约翰逊(Kirk Wallace Johnson),他们于 2024 年 8 月提起诉讼,指控 Anthropic 从 Books3、Library Genesis 等盗版数据库下载数百万本书籍训练大模型。法官此前裁定使用书籍训练 AI 本身并不违反版权法,但 Anthropic 获取盗版内容不构成合理使用,因此案件需要继续审理。若未和解,该案原定于今年 12 月开庭,Anthropic 可能面临更高额赔偿。此案或标志 AI 企业和创意产业版权法律关系进入新阶段。(Ars Technica,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
现代分子生物学巨擘、逆转录酶发现者 David Baltimore 去世,享年 87 岁
《》消息,197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现代分子生物学巨擘 David Baltimore 于当地时间 9 月 6 日在美国家中去世,享年 87 岁。Baltimore 37 岁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时发现了逆转录酶,证明遗传信息可从 RNA 向 DNA 流动,这颠覆了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只能沿 DNA→RNA→蛋白质单方向传递),极大推动了对逆转录病毒和 HIV 病毒的防治进程,并为他争得了诺贝尔奖。
Baltimore 还曾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校长、洛克菲勒大学校长、怀特黑德研究所创始所长,以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长。他在免疫学、病毒学、癌症研究、生物技术和重组 DNA 研究领域均有贡献,还培养了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这中间还包括两名诺奖得主和多名极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他的妻子黄诗厚(Alice Huang)也是一名活跃在分子病毒学领域的华裔学者。()
据《卫报》(The Guardian)消息,近日,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团队历时十余年研发出一种超声波“头盔”,首次实现对人脑深层微小区域的精准、无创神经调控,有望用来医治帕金森病等一系列神经及精神系统疾病。
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深度脑刺激(DBS),该技术需要通过有风险的侵入性手术将电极植入大脑。传统的经颅超声波刺激(TUS)技术则精度不足。为克服这些瓶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套更先进的经颅超声波刺激系统。利用包含 256 个超声波元件的头盔式换能器阵列,集成磁共振成像(MRI)扫描仪,可以实时监测病灶并精准治疗。在概念验证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 7 名健康志愿者,成功将超声波精确聚焦于他们大脑深处的外侧膝状核(LGN)中米粒大小的区域,这是处理视觉信息的关键通路。研究显示,超声波“头盔”有效地调节了视觉皮层的活动,特异性的调控效果在刺激结束后能持续至少 40 分钟,且有很高的跨个体可重复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该技术可精准刺激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控制脑区,抑制震颤。目前,团队已计划将该系统应用于与精神分裂症、中风恢复、疼痛、抑郁等疾病相关的脑区。未来,研究人员希望结合 AI 技术,将其完善为一种实用的临床工具,彻底改变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范式。研究论文 9 月 5 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卫报)
中美洲旱季(通常为每年的 12 月至次年 4 月)出现的东北信风会在巴拿马湾海域引发上升流,原本可将深层富营养冷水输送至表层,维持区域高生产力渔业并缓解珊瑚礁热应激。然而,2025 年 1 月至 4 月期间,原本稳定的上升流系统首次未如期出现,导致海域水温异常偏高及渔业生产力下降。据推测,此次中断与巴拿风射流(Panama wind-jet)的频率、维持的时间和强度减弱有关,可能与 2024-2025 年拉尼娜事件(La Niña)期间赤道辐合带(ITCZ)位置变化相关,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这一事件对依赖上升流的沿海ECO构成严重威胁,凸显热带上升流系统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的脆弱性。团队指出,尽管该系统对生态和沿海经济至关重要,但目前仍缺乏充分监测与研究,今后需加强热带海域海洋-气候观测网络建设,以提升对关键海洋过程的预测预警能力。(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